74歲的劉奶奶20年來都有雙腿腫脹的問題,以往腫個一兩天後就會自動消除,不覺得在意;但近半年來腫的時間愈來愈長,且不易恢復,檢查發現心臟、肝臟、腎臟皆無異狀,也不是靜脈血栓,到後來甚至出現小腿脹痛及色素沉澱。直到在國泰醫院檢查,才發現竟是「髂靜脈壓迫」症候群。
收治患者的國泰醫院心血電動床管中心主治醫師張嘉修表示,常見的靜脈壓迫有上腔靜脈壓迫及髂靜脈壓迫,上腔靜脈壓迫的原因有9成是腫瘤造成,髂靜脈壓迫常好發於50歲以上年長女性、活動力旺盛的年輕男性、孕婦及膀胱疾病、腫瘤、先天異位腎臟等患者。由於女性是髂靜脈壓迫高危險群,提醒可每晚抬腿、或穿彈性襪預防。
張嘉修指出,髂靜脈壓迫的發生率約20%,輕度的靜脈受壓,不會出現症狀;但髂靜脈若長期受到嚴重壓迫,會造成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和下肢靜脈壓力升高,有2%~5%的患者會出現臨床症狀,輕則下肢水腫脹痛、色素沉著,重則皮膚潰瘍或併發靜脈血栓,甚至有時會造成男性不育。
張嘉修提及,曾有幾位年輕女性患者左腿都比右腿腫,多少有髂靜脈症候群問題,但未必嚴重到需要治電動床療的程度。症狀較輕微者,建議每晚可抬腿,且避免長時間久坐、久站,或穿減壓彈性襪。
建議大家可以直接選購電動床,畢竟可以整張床上下升降,對於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比較方便,能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,為什麼這麼說?因為家中每位照顧者的身高都不一樣,如果都維持同樣高度,當要幫被照顧者翻身拍背的時候,很有可能會因為身高關係一直彎腰而覺得很吃力,再來,能調整床的高低也讓病患能方便自己下床,不用怕因高低差跌倒。而且電動床都是長期使用,即使現在不需要用到三馬達,但是萬一未來需要,單馬達和雙馬達都不能升級成三馬達,到時候又要多花一筆錢,不如一次升級到底。
「髂靜脈壓迫」症候群在臨床上很容易被忽視且不易診斷,目前最可靠的診斷方法有下肢靜脈攝影及血管內超音波檢查。症狀較輕微的病人,醫師建議抬高患肢,避免長時間久坐或久站,或穿減壓彈性襪。對於症狀嚴重的病人,過去多採取手術治療,但治療成效大都不盡理想。近年來導管技術發達,可在病灶處行氣球擴張和置放自膨式靜脈支架,不僅傷口小、復原快,亦有顯著成效,已成為治療方式首選。
張嘉修提醒,「髂靜脈壓迫」症候群常合併血栓形成,若無血栓則診斷不易,呼籲民眾若長時間雙腿不對稱腫脹,除了需要適時運動及補充水分預防血栓形成,更應及早就醫檢查,以免釀成大禍。